发布时间:2025-10-15 18:04:54    次浏览
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和历史作用。妖怪文化大体可分为事件性妖怪、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和造型化的妖怪:事件性妖怪即事件性或现象性的妖怪,如“洗小豆”、“倒天狗”等;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即为不能解释或控制超自然存在的妖怪, 人们将其人格化后, 使 “妖怪文化” 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造型化妖怪, 即将妖怪做可能化处理, 使妖怪形象化, 具有固定化的模式,日益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 妖怪文化丰富了日本文化的种类, “妖怪” 这一文化元素渗透到了日本文学、美术、 戏剧、 装饰、 影视等等领域。 因此, 通过研究和探讨日本妖怪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的。【关键词】 妖怪文化 造型化 鬼 日本文化 序最近几年, 日本出版界出现了以绘画为题材的妖怪文化热。 每年, 日本各地的博物馆、 美术馆都进行了有关妖怪的绘画展, 为此, 吸引了大批观众来馆参观。 受此影响有关各种妖怪的画集也陆续出版,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可以说这一现象与 《哈里波特》 系列丛书等小说、 电影等的全球化影响有关, 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独有的一种现象。当然, 日本民众对日本妖怪文化关心度的提升, 不仅仅是受到上述现象的影响。 近些年, 在日本国内宫崎骏导演拍摄的动画电影 《千与千寻》、 《幽灵公主》、 《龙猫》, 以及电视动画片《机器猫》、 《神奇宝贝》 (又译 《口袋妖怪》) 等中登场的妖怪也使得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妖怪文化的传统。 ▲宫崎骏动画片《龙猫》不仅对于一般人来说, 甚至对于一些学者来说, “妖怪” 一词的语义也不甚明了。 当然, 按照字面解释, 妖怪可以使用诸如 “神秘”、 “奇妙”、 “不可思议” 等形容词来理解的一些现象和生物。 这可能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妖怪。 按照上述定义进行解释, 这些所谓妖怪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都会普遍存在, 毫无特殊之处。 但是, 日本社会中所存在的妖怪与上述所说的妖怪并不相同。 日本社会的妖怪文化本身是由其独特的文化轨迹而发展起来的。本文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将社会普遍认识的妖怪进一步分类为事件性妖怪、 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 造型化的妖怪, 并以此试图通过分析和研究将妖怪概念进一步清晰化。 一事件性妖怪在其语意范围内是作为事件性或现象性的妖怪而存在的。在古代日本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日本的乡村, 乡人经常由于到山里烧炭或耕田而临时住进了在山里搭建的茅草屋。 在寂静的夜晚, 断断续续地会听到从小溪处传来的奇妙声音。 到了第二天, 乡人为了搞清楚这种声音, 于是就来到了河边。 但是乡人无论怎样调查也查不清楚发出这这奇妙的声音的原因。 为此, 乡人间将这种类似洗小豆的怪音现象称为 “洗小豆”。 这个情节也有类似的故事。 有的地方是在从山里的夜晚听到了“通通” 的伐木的声音, 但是在第二天的调查中却没有发现任何伐木的痕迹, 于是人们将此种现象又称为 “倒天狗”。 ▲妖怪“洗小豆”这种事件性妖怪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不安和神秘感。 而这种不安和神秘感越发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 并将此转化成各种故事和信息。 诸如此类的妖怪, 我们通过平安时代中期的 《源氏物语》、 平安时代末期编撰的 《今昔物语集》 以及其后的各种故事集中都可以看到。也就是说, 当这种怪异现象成为当地人们的共同体验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像 “洗小豆”、 “倒天狗” 这样的词汇命名问题。 进而当这种怪异现象出现词汇固有化的时候, 也就为日本的妖怪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二在超自然性的妖怪概念中, 实际上是人们尚不能解释或控制的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 事件性或现象性的妖怪在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人们尚不能解释其现象产生的原因而形成的故事。 许多怪异体验实际上包含有许多这样的内容。 也就是说, 因为有神秘的或超自然的存在, 所以才出现了妖怪或怪异现象的存在。 例如, 因为有山狸这种怪异现象所以才引出了山狸这种妖怪。 也就是说, 妖怪一词本身不仅是一种怪异现象, 而且也意味着引起这样现象的神秘性的存在(如生物)。当然, 如果我们不是使用神秘存在去解释这种怪异现象, 而是用更加科学的合理性说明的话, 这种怪异现象就不会存在, 于是其中的妖怪也就不会存在。 事实上, 我们越是将年代往前追溯的话, 怪异的现象就越多。 虽然由于古代超自然的记述和文献比较少, 即使是一般百姓间的怪异体验中的妖怪也不是太多。 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古代日本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前提, 这就是所有自然界中都存在灵魂。 这些灵魂因为被人格化后, 所以都有喜怒哀乐。换而言之, 这些灵魂既有对人类有益处的地方,也有对人类消极的方面。 所谓消极的方面就是给灵魂生气的时候就会给人们带来灾祸, 而高兴的时候就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这就是人们举行各种镇魂仪式的最初动机。 人们试图通过祭祀活动将人们不希望看到的灵魂进行控制。 这些灵魂中, 总是相对而言的。 人们的祭祀活动中有的灵魂是可以通过祭祀活动能够得到控制,有的即使是通过祭祀也得不到控制的。 进而,一些灵魂有的还有化身的能力。 所以, 通常我们所说的妖怪就是可以化身, 我们又控制不了,而且又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灵魂。对于控制不了的灵魂, 我们通常又将之称为“ 鬼 ” 。 除了这种称呼外 , 还有妨碍和尚修行的“ 魔 ” 以及具有神秘能力的 “ 天狗 ” 。 这些被视为 “妖怪” (当然, 有时也被尊崇和祭祀) 还有蛇、 狐狸等也是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 古代怪异现象中, 许多都被认为是这些妖怪作祟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 这些怪异现象被进一步详细归类。 每一个事件和故事中, 都有被赋予了姓名的妖怪。 如中世纪写就的 《大江山酒吞童子》 的故事中, 鬼怪住在位于京都西北遥远的大江山, 时常来京都作祟。 为此, 天皇派遣的武将打跑了鬼怪。 在这个故事中, 鬼怪的头领名字叫“酒吞童子”。类似这样的鬼怪故事有很多, 其构成都差不多, 只是鬼怪的名字不同而已。 鬼怪故事开始通过鬼怪的命名而开始增加。 ▲“酒吞童子”形象不仅如此, 江户时代甚至出现了日本妖怪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倾向。 这就是所谓 “现象妖怪” 的急速增加。 如前所述的 “洗小豆” 是现象而不是存在。 这个 “洗小豆” 神秘现象开始向 “洗小豆” 的妖怪开始变化。 “洗小豆” 的妖怪开始出现了洗小豆的声音。这些 “现象妖怪” 的存在和妖怪化开始在日本广为出现。 也就是说, 这一时期, 各种各样的现象妖怪开始按着其现象命名, 进而按着其现象开始出现了 “存在的妖怪” 变化。 其结果就是产生了无数的 “存在妖怪”。 三 造型化妖怪形象的出现 妖怪的另一个领域就是妖怪开始被视觉化。人们为防止灾害的发生, 而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祭祀和礼仪。 与之相对应, 也出现了许多怪异和解释其原因的各种故事。 实际上, 这是人们将追赶恶魔的礼仪和打跑妖怪的故事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传承下来的。 在古代, 人们还没有将这一存在和妖怪进行视觉上的造型。 在古代日本, 人们虽然将自己喜好的妖怪祭祀在神社,但是并没有产生将妖怪画像的习惯, 进而, 人们也没有将恶神进行可视化处理。 或许是古代的人们出于对恶神的信仰和恐惧而没有进行妖怪的可视化。 但是到了中世纪后, 居住在京都的许多贵族和僧侣以及商人间发生了变化。 人们开发了绘画和诗词一体的 “绘卷”, 并将有名的故事、 政治事件的经纬、 寺庙设立的经过以及灵验记等开始放入了 “绘卷” 的题材。 如在 《北野天神缘起绘卷》 的 “泣不动缘起绘卷” 中, 鬼的姿态变成了 “瘟神”。 这些绘画作品不是为信仰而作, 而是寺庙为获得信徒以及传教等目的而创作的。 进而在中世的室町时期,“绘卷” 的享受层开始有贵族层向一般百姓层扩大,而民间流传已久的故事和传说开始出现在 “绘卷”中。 其中, 这里包含了许多打跑妖怪的故事和传说。 如 《大江山绘卷》 中就有了打跑 “酒吞童子” 的 “绘卷”。 而在 《土蜘蛛草纸》 中, 也有打跑京都附近的废屋中的妖怪的故事。 ▲绘本中的妖怪形象妖怪的图像化造型化是日本妖怪文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也许享受作品的贵族们开始对夜间潜行的妖怪具有了强烈的恐惧心。 另一方面,妖怪也开始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 妖怪的造型化本身确立了人们对于控制妖怪的优越性。 这样,妖怪的彩绘故事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 有关妖怪的传说开始登上了彩绘故事, 并陆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妖怪。 在木板印刷技术出现后, 带有彩色绘画本的图书中也开始出现了妖怪, 并在城市居民中广为流传。2. 造型化妖怪形象的演进不言而喻,妖怪的造型化是基于故事和民间传承中的妖怪的形象而创作出来的。当然,通过绘画师之手,其造型为人们所接受,并出现了妖怪的固定化模式。如较早时期出现的妖怪形象至今都没有多大变化。同样,如果妖怪的造型种类过少,也会使妖怪失去新鲜感。另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由于通过绘画师使得妖怪的种类发生了飞跃的增加。为此,妖怪的形象固定化后, 开始成为了人们的娱乐对象, 从而使得妖怪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古代,人们提到妖怪,其妖怪不过是鬼、天狗、大蛇、狐狸等有限的几种。而到了中世纪妖怪在 “绘卷” 中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人鬼难辨,但妖怪已经开始具有了眼睛鼻子和手脚。可以说这是中世纪日本人对自然界的灵魂的扩张,在人们制造的工具中,灵魂作为工具的妖怪出现了。而到了室町时代, “绘卷” 中工具的妖怪开始变成了主人公。人们相信,工具灵魂在经过了几百年后获得了能力。原本是人们弃之不用的工具对于人们丝毫不存感念之心而愤怒,于是这些工具团结一心开始向人们进行报复。这些工具借助古档案的灵魂,得到了变化的能力而成为了 “鬼”。最后,这些工具—鬼被人们征服, 痛改前非参禅念经。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废弃的工具成为鬼的过程。 这些工具并没有立即成为鬼而是先具有了眼睛、 鼻子、 手脚后, 渐失工具的性格后才成为完全的鬼。 在成为鬼的过程中, 工具的属性仅仅成为了其身体的一部分, 这一点可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地方。 其后, 这一形象被固定化了。 而正是由于这一变化过程, 使得人们相信所有的工具都有可能变成鬼。 这样不仅妖怪的种类开始增加,而且使得后来的 《百鬼夜行绘卷》 中, 出现了工具鬼夜间游行的场景。3. 造型化妖怪形象的发展妖怪种类增加的另一个契机就是 18 世纪后半期的浮世绘绘画大师鸟善石燕绘制的《画图百鬼夜行》 系列的发行。可以说这是一个当时的妖怪图鉴。通过图书和戏剧以及民间传承而收集的每个妖怪都占据该画卷的一页,并且每个妖怪都是在继承了以往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附加了自己的想象。对于鸟善石燕来说,其创造可能得益于当时为编撰 《百物语》 而组织的怪谈会。受到鸟善石燕刊行的绘卷的刺激,在日本这一时期,许多有关妖怪的图鉴开始陆续出版刊行。进而,妖怪图鉴开始脱离民间传承和故事, 妖怪开始具有了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鸟善石燕妖怪图鉴的成功也刺激了当时的作家和浮世绘画师的想象力。 以十返舍一九为代表的江户大众小说家们开始创作了有妖怪登场的 “绘草纸”。 另外, 如北 、国芳、芳年、晓 等著名的绘画大师们也从各种文学作品和戏剧中得到灵感,创作了许多有关妖怪的绘画。妖怪的造型化和个性化使得妖怪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 在儿童的玩具中、 在和服和屏风上以至于图章的包装盒等日常用品上都出项了妖怪的形象。▲玩具中的妖怪造型 四正是由于妖怪的形象化以及妖怪形象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后, 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 井上圆了将研究妖怪的学问定义为 “妖怪学”。 井上圆了在 1896 年还出版了一本题为《妖怪学讲义》 的书。 当然, 该书的目的是在于扑灭人们心中的妖怪。 为此, 井上 了将人们心中感到不可思议的现象也称之为 “妖怪”, 进而将妖怪分为“假妖怪” 和 “真妖怪”。 “假妖怪” 就是尽管人们能够通过科学进行合理解释, 但是还不具备其说明的方法和知识的现象, 而 “真妖怪” 就是人们虽然不能进行科学的和合理的说明, 但是在科学发展后可以进行解释和说明的现象。我们暂且不提井上圆了所定义的妖怪范围问题,仅就以井上圆了关于妖怪的思维可能代表了为了推行文明开化的当时知识分子的想法。 可以说,井上圆了是站在日本近代化的高度来考虑妨碍日本近代化的要素的第一人。总之, 无论是日本学者还是外国学者, 在研究日本文化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日本古来的 “妖怪” 问题。 无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还是美术、 戏剧以及装饰、 日常用品, 进而到漫画、 动画等领域都渗透了日本古来的妖怪文化和要素。 因此,通过研究和探讨日本古来的妖怪文化所呈现的日本文化可能是真实的, 而且也是具体的。